中鏈脂肪酸-統一企業官網(好油推薦) 分解?囤積?脂肪大不同
脂肪酸的種類與來源 | |
中鏈脂肪酸 | 長鏈脂肪酸 | |
吸收 | 吸收迅速 | 吸收慢 |
分解 | 肝臟立刻分解 | 吸收後必要時再分解 |
蓄積 | 不易蓄積 | 過剩的部分容易蓄積在體內 |
當一個人攝取了過多的熱量,這些多餘的熱量會以最有效的儲存方式--脂肪(也就是三酸甘油酯)儲存在體內。除了少部分會堆積在肝臟、血液中之外,這些脂肪大部分會儲存在皮膚下的脂肪細胞,如果不加以節制,最後就造成肥胖,不僅影響體態,對健康的傷害更是現代人的痛。
飲食是熱量的來源,如何吃才能吃出健康、避免肥胖?一般來說,當過多的熱量是源自於飲食中的脂肪時,更容易導致身體脂肪的堆積,因此通常建議脂肪的攝取應維持在總熱量的25-30%。不過,除了以「量」制衡,這裏要告訴您以「質」來加強,因為「質」的差異,造成吃下去的脂肪可能朝分解的路走,可能往囤積的方向行,命運大不同。
一般食用油脂所含的成分幾乎都是三酸甘油酯,由一分子的甘油結合三分子的脂肪酸所形成。脂肪酸有一個由數量不一的碳原子所連結形成的鏈狀骨架,依其碳鏈長短而有短鏈、中鏈、長鏈之分。(另外,在這個鏈狀結構中若含一個雙鍵者稱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,含兩個以上的雙鍵稱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,不含雙鍵者稱飽和脂肪酸)。例如大豆油、葵花油、芥花油等一般食用油裏的脂肪酸都比較長,也就是長鏈脂肪酸。雖然長鏈脂肪酸中有身體不可缺少但卻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須脂肪酸,但當攝取了過多這類含長鏈脂肪酸的油脂時,身體就會以體脂肪的方式將多餘的能量儲存下來。可是,如果吃進去的是較短、稱為中鏈脂肪酸的油脂,情況就不一樣,而有較不易囤積成體脂肪的效果哦!
中鏈脂肪酸的碳鏈由8-10個碳原子構成,是自然界中含量比較少的脂肪酸,如棕櫚仁油、椰子油內含有少量中鏈脂肪酸。吃進去的中鏈脂肪酸可以快速被吸收,然後直接送到肝臟進行分解,快速轉換成能量,因此具有較不易蓄積成體脂肪的特性。因為代謝的特性加上來源的珍貴,過去中鏈脂肪酸可是只能用在臨床病人的照護而已!
脂肪酸的種類與來源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